第421章 事业重点
老人一边收棋子,一边慢条斯理地回答:“知道为什么,网络上会调侃,每年春节,这里就像是沿海城市一样,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尽管屋子里还开着空调,潘部长的冷汗依然渗出来了:“是因为本地人太少。” “是啊,我们现在的人口,已经明显偏东方。西方地广,人少,西片边几大省的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够帝都一处的。这导致资源和人力极度地不平衡,发展也是极度的不平衡。” “都说要国家投资进行战略转移,但这种地域差,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迅速扭转的,还需要大量资金的诱导。这资金从哪里来?监管部门若是能完好地执行命令,国库不会像现在这样疲软。” 潘部长立刻听懂了。很多投资商都觉得房地产很赚钱,于是都捏着银袋子去开发房产了,于是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注目。 但大家进来是要挣钱的,而房产建筑是要投钱的,在买房者意愿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大家只能缩减成本,于是一层层转包,材料钱就被压缩了。 现在王易这么重拳地强势出击,连帝都的楼盘弊端都揭露出来了,而且是现成的结果摆在那里,他又是一个大名人,这微博立刻被人广告,其效果怕是不亚于一次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甚至还有过之。 这样的情况下,质量不合格的楼盘开发商,必将被严将监管。如果有关部门处理的力度够强势,那需要的处罚资金,也就差不多能顶得上西部开发的所需。 如果有关部门再趁机在大浪中淘金,竖立几个值得信任的典型,给楼市来一次彻底的洗牌,那其他那些准备流入楼市的商人们,就会考虑再进来是否值得。 楼市这边狠刹了,国内又不是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只有相关部门正确地引导一下,至少百花齐放,比单楼市飘红,对这个国家更有利,对整个民族也更有利。 为什么华夏国是实行土地国有,个人只拥有使用权?怕的就是一旦土地私有,会重蹈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的覆辙:开国初期,土地多多,越到中期,土地兼并越严重,基层人民的生活越困苦,待到后期,普通民众生活不下去了,就要反抗了。 华夏国建国后,土地国有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地主的产生,避免了农民和小工商业者流离失所。但现在,商人居然又想将楼价炒起来。 哎,一栋楼的真实使用期限,也就五、六十来年,这还是那些建国初期的房产质量过硬,才能用这么久,那么,当楼盘质量不行时,普通工薪阶层要花20至30年才能还完的房款,一旦在第十年就崩溃了,要重建了,一方面有贷款没有还清,房产证不好搞,那就算是拆迁的置换房款,怕是也拿不到,这样一来,吃饭怎么解决? 一户两户还好说,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呢? 高层的着眼点,不是近两年的发展,而应该是着眼于五年和十年。所以,上面才下定决心,必须严格控制楼市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 潘部长听懂了老人的意思。既然王易来了,而且背后有许家的支持,不排除也有何家的支持,那么,就让这位楼市打假第一人去折腾,横竖这小子的银行流动资金很充裕,折腾得起。 有时候,市场就是要靠人民群众的自发行为来调节。王易的楼市打假,是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的,很自然的就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不是排斥。这样的人,行动起来,或多或少会在大家的心里产生一个标杆。 像王易这样的富翁,都是在一个中心省城里买楼,悠闲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一定要挤破头来帝都,或者去魔都? 人生在世,图的不是一个背负了重重压力的虚名,而是图的舒服一世。 汀南省做为农业大省,紧靠庭湖,粮食供应没有太大的压力,如果能借助王易在汀南省的影响力,将全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帝都和魔都的流动人口、中、低端人才往中部分散一些,帝都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楼价也应该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让本地居民的生活压力也稍小一点。 潘部长不是搞经济的,但顺着老人的思路一琢磨,忍不住就问:”要不,我再去和他接触接触,看看他是否愿意将产业布局往西部略做转移?” 老人这回就摇头:“西部的问题,还在于交通。什么时候我们将东西部的交通时间缩短了一倍以上,什么时候才能让西部的开发腾飞起来。我看,王易的计划里,应该是没有插**通这一步的。” …… “他目前的事业发展重点,是工作室的新开发游戏,和汀市的新保税区项目,这两项都是比较烧钱的,应该不会再涉**通。”同一时刻,许老也正在自己的四合院里,和许大伯讨论着王易这一表态。 “他能紧跟着小林的博客,表示支持,这个态度还是不错的。而且,他如果是重点发展汀市,对小森也有好处。”许大伯自然是希望许关林和王易能够一直在汀南省发展,不要来到帝都和儿子抢资源。 至于王易在帝都的工作室,只是搞游戏,属于泛娱乐,对许关森的影响不大。 而王易还答应弄一个化身来响应有关部门的征召,至少这关系上就会比较融洽,必要的时候,不管是许关森还是许关林,都可以借助王易这个承诺来为自己谋点小小的福利。 而且,昨天的见面,也让许大伯感觉,王易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更希望是花钱在享乐上,这不,就是在汀南的保税区,王易的设计也是娱乐化。 只要在娱乐方面跟紧国家的政策,不宣传反动,娱乐市场着实大有所为。 也所以,许大伯不认为王易还会自讨苦吃去搞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