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生活的希望
郝处俊闻言大惊,连忙问道:“太子殿下,粮食不是很快就到了吗,难道又出了波折?” 李承乾知道他理解有误,没好气地道:“就算粮食不能按时到,孤王还能让这些人饿死?” 郝处俊连忙躬身低头不敢说话。 李承乾看他一眼觉得自己不该冲他发火,便耐心解释道:“孤王是担心,这些百姓未必能体会到孤王的心意。 也是孤王大意了,没有提前来这里巡视,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恶劣。” 郝处俊终于明白李承乾担心什么了,忙陪笑道:“太子殿下不用担心,这里的贫民以往在士族家或是堡坞里都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最能吃苦,能把这里开垦出来留给他们的子孙,他们一定都很高兴。” 李承乾已经不想再跟郝处俊说话了。 “传孤王的命令,召集贫民的里的耆宿,孤要与他们夜谈。”李承乾一边往前走一边下令道。 “遵旨!”郝处俊忙躬身道。 …… 篝火熊熊燃烧,烤的坐在火堆旁的人脸上发烧。 李承乾身边坐着几个粗手大脚的老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骨瘦如柴。 此时他们坐在李承乾面前有些紧张,眼睛不知道该往哪边看,手也不知道该往哪放。 李承乾看他们因为太瘦所以显得格外大的眼睛里都带着恐惧,便朝他们温暖一笑缓缓道:“几位老人家不必害怕,孤王找你们来只是想听你们说说你们家乡的事情,并没有别的意思。” “嗯嗯!” 几个老人拘紧地点点头,却不敢说话。 “你们在幽州城外住了多久啊?”李承乾只得细问。 “嗯嗯……” 几个老人嗯嗯几声依然不敢说话。 “太子殿下问话照实说就是了。”旁边负责记录的郝处俊不耐烦道。 他这一句话把几个老人吓的身子直往后退缩,李承乾忙伸手虚护他们一下,然后对郝处俊道:“今日你只负责记录,无令不许插话。” 郝处俊连忙温顺地如猫一样低下头道:“臣遵旨。” 李承乾转过头笑着对几位老人道:“你们慢慢想,想起来了再告诉我。” 几位老人被郝处俊呵斥一句,又被李承乾安抚一句,都觉得不那么紧张了。 一个老人率先道:“俺一家到幽州的时候,听人说那天是二月十七,在幽州城外住了三天,就来了这里。” “俺在幽州住五天。” “俺住了十天。” …… 等他们都报了天数。 李承乾又问道:“我听说你们去幽州时都是脱家带口的,难道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吗?” 李承乾不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一直都有“春荒”的说法。指的就是到了春天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地里只有青苗,是农民日子最难过的一段时候。 唐朝后期出现的青苗法,就是在春天的时候借贷粮食给没有余粮人家度过春荒,等收了庄稼再连本带利一起收回。 “唉,太子殿下您不知道,我们这些人虽然不向朝廷交租,但是要向主家交租的,还经常要给主家干活,家里有老有小,哪里能有余粮过春荒……” “今年听说来幽州有太子殿下管我们,不用再朝主家借粮食,我们就都来了。” “俺还怕今年大旱,借了粮食到秋天还不起,又要卖儿卖女。”一个老人说着眼圈就红了。 …… …… 李承乾听了这些人的话,心里暗自点头,尽量让他们把以往苦水都倒出来。 这几个老人打开话夹子,絮絮叨叨说到半夜才算把苦水倒完。 李承乾在一旁细细的听着,心里十分自责,这些事情本来应该在这些人一到幽州的时候就询问清楚的。 可当时自己以为从海上运粮已经是万全之策,就疏忽了此事,许敬宗主导的文艺宣传的着重点,又在使这些贫民感恩朝廷感恩李承乾。 对于贫民失去依靠,对前途恐惧没有太大帮助。 “几位老人家来到这里好几天了,你们看看这里怎么样?” 李承乾喝口白开水,笑咪咪地问道。 这里怎么样? 这一片水洼地,还能怎么样? 几个老人也没有什么见识,见问只能“嗯……呃”以对。 李承乾心里失望,仍耐心地讲解道:“你们在那些士族人家干了几辈子,到头来只能被净身出户。可是只要把这里的田地开垦出来,这里的田地就是你们的。” “我们的?” 几个老人瞪着他们那本来就已经很大的眼睛,不敢相信地看着李承乾,等他确认。 李承乾微笑着点点头道:“不但这些地是你们的,就是这些房子也都要分给你们住。” 几个老人回过神来,忙往刚刚修起来的那一片泥草房子看去,似是想看看他们能分到哪座院子住。 “这里得修建一座大堡坞。” 一个老人看了一会指着那片房子后面道。 “一座哪能够?这里八九万户人家,得修好几座大堡坞。” 李承乾笑呵呵地接道。 “哎哎!”老人们连忙点头。 李承乾看他们又看向自己,便继续道:“不但这里要修成堡坞,还要修很多很大的围田,可以在里面种稻谷。” “种稻谷?” “正是,我已经下令从南方运来粮食和稻种,可以帮你们渡过春荒。也从灵州调来牛羊,到时候你们不但可以在这里种稻种麻、稼桑,田里还可以养鸡、养鸭、放牛、放羊……”李承乾尽量给这几个老人描绘他们以后的美好生活。 几个老者听的脸上露出向往的神色,心里的担忧也慢慢化解了。 …… 过了三更天,李承乾才命人把这几个老人送回他们的住地,然后自己也走回他自己睡觉的地方。 “明日优先安排一批人去修田围,同时把已经修好的草屋分出去,让百姓们住进去。就是湿得暂时还不能住的房子也都分了,要让他们看见希望。” “臣遵旨。”郝处俊忙躬身道。 李承乾看也没有看他继续往前走,同时对王方翼下令道:“从明天起你和务挺一个人带着护卫去打猎,一个留在我身边陪我干活。” “臣遵旨。”王方翼躬身行礼道。 郝处俊抬头看着李承乾疲惫的身影,心中钦佩不已。李承乾只是找来几个老人询问一晚上,就把他们疏忽的事情全都补齐了。 …… …… 第二天一早,李承乾起来时任雅相和郝处俊已经开始召集人分配房子,商量围田的事情。 历史上出现围田或者叫圩田大概也就是在此时,但那主要是在长江以南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河北道这些地方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 海河南岸就是后世天津小站稻的产地,李承乾对于在此处围田还是有信心的。 但是任雅相把围田的意义跟百姓们讲清楚,还是费了老大的劲,不过当这些百姓听说围起的田以后都是他们自己的时候,干劲还是来了。 加上那边也已经开始分房子,这些人也就不认为有假了。 李承乾被刘葵伺候着洗漱了吃些早点,换上一套粗布衣衫,亲自扛着铁铣去围田工地。 王方翼带着百十个侍卫,也是一样打扮,扛铁铣护卫在李承乾周围。 李承乾一行人来到围田的地方,见今天开工的是一处很大圩田,目测周长能有九里多长,每一个边长都有二里多地,正在围田的人就有十几万的样子。 李承乾一行人从外围往要走,发现这里很多人都不认识自己,他们一行人来到,连抬头看他们一眼的人都没有几个。 李承乾心想:如果就这样直接加入到劳动中去,也起不到激励百姓的作用! 好在,郝处俊似乎早有准备。 “太子殿下您怎么亲自来围田了?太子殿下……” …… …… 只见一身短打的郝处俊从远处往这边跑,一路跑还一路大喊,他身边还跟着十余个官员,也跟着他往这边跑。 这么大动静引得无数百姓抬头往这边看来。 还有正在其他地方干活的一些的官员,见状都从各处朝李承乾跑过来。 他们也是一边跑一边喊,就一会儿功夫,现场十余万人就都知道大唐的太子殿下亲自来围田了。 “哎呀,太子殿下也来围田!” “太子殿下可是贵人呐!他亲自围的田一定能有好收成。 “太子殿下来跟咱们一起干,咱们可不能偷懒啊!” …… …… 站在外围的百姓也议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