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这个问题有点头痛
如果在不计成本并且技术达标的情况下,内存(RAM)和存储(ROM)是完全可以统一存在的。 内存(RAM)的优点是很多,例如读写速度快,能够迅速和CPU交换数据,存储单元的内容可按需随意取出或存入,存取的速度与存储单元的位置无关。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断电后数据自动丢失。另外就是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 三星这一次涨价后,整个夏国的手机生产商集体噤声默默接受就反应除了夏国在内存制造上的技术空白。 存储ROM的优点和内存(RAM)就不同了,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存储就是一个大仓库,存储数据量大,不会因为断电而丢失,性能稳定。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速度慢,性能随着读取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无论是存储还是内存,其实对数据存储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都是存储“0和“1”,数据的本质也是用“0”和“1”去表示。 而在存储类型之中,固态硬盘是通过高低电平两种状态来存储“0”和“1”,读写时在电流的作用下改变高低电平来记录数据的增加或减少;机械硬盘则是改变内部磁粒的方向来代表“0”和“1”,读写时则是用读写的磁力改变磁粒子的方向来记录数据的增加或减少。 而内存中,数据的表达形式也是在通电状态下用电子状态表达“0”和“1”。 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制造出量子芯片的盘古科技对内存和存储的设计制造几乎是信手拈来。 萧铭还给实验组的一个一个初步的设想,不要像传统PC或者手机端那样,在材料上完全界定内存和存储之间的限制。 在微核电池始终通电的情况下,以碳化硅为半导体材料的存储介质可以让内存和存储都有革命性的创新。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在其中雕蚀色心之后,色心的功能除了一颗以存储自旋电子,以自旋电子三种状态做运算,成为量子芯片以外,还可以时刻让色心中转载或者空载电子,以此来记录数据。 萧铭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是用自旋电子的叠加态记录数据,这将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自旋电子的叠加状态可以记录的数据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硬盘。 设想非常美好,但是该技术拥有个重大的缺陷。 电子自旋状态持续时间短,是不断产生不断消失的过程。 这是量子芯片能够顺序计算的因素之一,但是也造成了自旋量子无法长期记录数据。 想到这里,萧铭有些头痛,他用手抓着三天没有洗的头发。 如此以来,是否拥有微核电池对数据的记录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的作用在电子自旋的时间长短。 时间已经接近了正午,气温飙升到三十五度,今天因为是周末,没有人到总部上班,也没有人为萧铭开空调,萧铭也忘记了这件事。 他满头大汗,相当头痛。 心中发紧的萧铭合上了电脑,放下了手中的笔,他来到浴室打开淋浴器。 冰凉的水让萧铭的头脑清晰了不少。 他虽然拥有潘沙星的一些记忆,对理科类问题信手拈来,但是涉及到延长电子自旋寿命这个问题上,他自己也没有准确的记忆。 潘沙星似乎突破了这个难题,未来在高等科技目录上或许有,但绝不是现在。 量子存储器的意义何在? 在于真正的没有时间界限的量子存储器开发出来之后,它所存储的数据量将超过人类手里全部存储器可以存储数据量的总和。 这就是它的真实意义! 萧铭关掉了水龙头,无奈地笑了几声。 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啊!何况这一次萧铭设计可是要吃下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储量。 办公室窗外,一直黑鸟在从炎热的眼光下飞过,躲到了一颗大树枝干上。 炎热的天气让这些善于飞行的鸟儿也热得够呛,它们可不会和天气对着干。 萧铭索性离开办公室,来到江城大学的图书馆。 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萧铭都喜欢一个人到图书馆去静坐。 倒不是因为图书馆有武功秘籍能够让萧铭豁然顿悟,而是图书馆的氛围能够让萧铭安静下来,仔细思考和解决问题。 来往的学生们有不认识萧铭的,奇怪的看了他一眼嘀咕几句后离开,有认识萧铭的惊讶地看着萧铭,还是选择给萧铭留下安静的空间。 如果不能用自旋电子作为存储数据的技术手段,那么是否可以退一步? 萧铭需要的是打破三星等企业对内存的垄断,改变内存和存储的现有技术。 如果以这个目的去看待问题,萧铭豁然开朗。 自旋电子虽然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失的,但是它强大的传输速度和信息记录量即可以作为和量子芯片交换数据的内存,亦可以作为瞬间存储大量数据的中间手段。 那么长期存储数据,可以普通电子代替。色心中是否可以长期存储电子,则可以依靠控制微核电池对该部位的充放电进行控制。 既然可以控制,并且具有长期性,那么答案就来了——色心可以作为存储数据的单元房间。 如此,折叠态碳化硅晶体,虽然材料相同,但是因为设计和存储电子状态的不同,将拥有三种功能——量子芯片,量子内存以及存储器。 其中量子芯片和量子内存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混用,碳化硅优秀的性能也不至于让内存高速、多次读取数据后性能衰减。 而存储器的功能则类似于固态硬盘,只是固态硬盘采用高低电平记和录数据和改变数据,碳化硅则使用色心小房间中是否拥有电子表达“0”和“1”以此来记录或者改变数据。 想到这里,萧铭豁然开朗!何必和未知的技术硬碰硬。应用好现有的技术已经是跨时代的成就。 萧铭为了避免实验人员走弯路,连续一周在总部办公室工作,详细将实验原理和步骤落成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