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学生们的婚姻大事
早上,广州城东南区域,沈庆家。 梆!梆! 伴随着两道敲门声,一个中年女声在门外响起。 “沈庆在家吗?” 听到门外声音,沈庆打开房门走了出去,看到这个好像是姓赵的媒婆问道:“有事?” “有事,有事,大喜事,沈庆,你家大丫没许人吧?”赵媒婆笑着问道。 “没有。” 沈庆摇摇头,他已经猜出来这赵媒婆为啥事过来,事情已经再明显不过,自家大丫已经14岁,快到出嫁的年龄,若是以往,大丫就是底层老百姓家的姑娘,样貌普普通通,几乎就不用想着有媒婆上门。 但是现在不同了,两年多前,大丫进入广州城第一一所女子学校上学,这所学校可不一般,大都督夫人亲自担任校长、老师,学生进入学校前再普通,进入学校后都不一般。 女子读书识字,这可是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够发生的事情,底层老百姓家的女儿怎么可能读书识字,偏偏这事情就发生在沈庆家大女儿身上,大丫也就不一般起来。 在女子学校学习两年多时间,大丫学会很多东西,读书识字、算术、刺绣、绘画甚至是衣着打扮,大丫和一个相同年龄的农家姑娘走在一起,两人都穿着普通的衣衫,农家姑娘看起来土里土气的,大丫却是一个清秀的小姑娘,看起来精气神都不一样,身上带着自信。 对了,在进入女子学校后,大丫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秋燕,沈秋燕。 一个原本平凡的小姑娘变得不平凡了,能够认识字,还是大都督夫人的学生,这完全可以当作中上收入家庭的女儿看待。 在赵媒婆之前,已经有其她媒婆上门,都被沈庆拒绝掉了,要知道沈庆家只是广州城内一个卖菜的,收入在最底层,来提亲的最起码是中等收入家庭。 沈家本身就最底层,就算大女儿进入女子学校读书,沈庆也没有感觉到女儿地位有多少提高,毕竟只是一个女的,嫁一个差不多的人家就行了,要是真的嫁入到大户人家,沈庆还担心女儿嫁过去后受欺负,也不认为女儿会成为正妻。 不过今年三月份某一天大丫放学回家说给沈庆听的一番话让沈庆转变念头,再有媒婆上门一律拒绝。 实际上类似沈庆家的遭遇在广州城不止一例,在女子学校上学的女生可不少,即便样貌普通一些,但是在许多人眼中成为非常好的妻子或者儿媳人选,只要对方家人同意,等女生从女子学校一毕业,就过门。 有女生的父母见钱眼开,还真的同意了,女生回家后知道自己被许人的消息后暂时没有做出太多反应,她不想嫁给一个都不认识的男人,但她知道自己无法反抗父母,女子学校的教育中,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天上学后,她将事情告诉老师,从老师那里寻求解决的方法。 最终事情被胡筱雅得知,胡筱雅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些女生都是她胡筱雅的学生,胡筱雅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就这么轻易嫁人了,她们年纪那么小,不能让婚姻将她们的一生限制住,就算要嫁人,也要嫁给更合适的对象。 最合适的对象自然在人民军中,那些在人民军体系中的三年教育毕业生许多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他们还都非常年轻,嫁给一个商贾之子显然比不上嫁给军官或者官员。 想明白事情后,胡筱雅召集女子学校所有学生给她们开了一个会,让她们回家告诉父母,学校不允许她们在十六岁之前嫁人,并且她们以后嫁的人会是人民军军官或者政府官员。 当然,这些都是告诉父母的话,胡筱雅告诉学生们,没有必要一定嫁给军官或者官员,自己喜欢最重要。 学生们回家,将校长的话告诉父母,那可是大都督夫人说的话,即便有少数父母非常不乐意,也必须听从,不过在他们听到后面的话后,脸上的不乐意就完全消失了。 商贾之子怎么能够与军官或者官员相比?商贾再有钱,在军官和官员面前也要低下头,自己女儿可是大都督夫人的学生,要嫁也是嫁给人民军的军官或者官员。 商贾地位比普通老百姓高,但再高也高不过官,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 大都督夫人的话语慢慢流传开,反而让女子学校的学生们更受欢迎,上门提亲的人更多了,聘礼也跟着增加,其中不乏大户人家,并且都表示等她年满十六岁就过门,不过都被拒绝了。 女子学校的学生们暂时不需要为自己的婚姻发愁,起码不需要担心自己父母这么快将自己嫁出去,自己未来还有较大的权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若是军官或者官员的话,来自父母的阻力会很小。 之前她们没有多少时间去想自己未来夫君的事情,现在因为这么一档子事,她们也开始思考起来,以后是嫁给军官好呢,还是嫁给官员好呢。 女生们入学的年龄都不大,倒也没有许下过嫁给某位青梅竹马的话语,进入女子学校学习后,学习的知识多了,懂得的东西也多了,她们自然不愿意嫁给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那些在学校中学习过的军官和官员,应该和她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 胡筱雅感受到学生们的心情变化,无奈的摇摇头,女子学校和其他学校比不得,其他学校的毕业生都是男生,有很多他们能做的事情,女子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做的事情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当女子学校的老师,另一个就是等着嫁人。 胡筱雅问方南解决的方法,方南暂时也想不到,恐怕要等到大型纺织厂出现,女人进入纺织厂工作,女人的作用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女人的作用越多,伴随着的就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女性的处境想要大幅度改变,必须要等到老一辈的人逝去,带着传统逝去,现在就是一个在不断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