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四章 藩王们的反应
同样是在1620年的7月,福国,汉城。 是的,此时的朝鲜已经更名为福国,从大明的海外藩属国变成了朱家藩王领地。 从1619年的10月莅临汉城到如今,朱常洵掌控朝鲜已经九个月了。 “大王,经过内阁和户部、锦衣卫等部门的努力,我福国的黄册重建已经在七个道完成,预计今年十月前,最后的黄海道也能够清点完毕。” “嗯,长史辛苦了。” 福国的统治机构,基本是照搬大明本土。外朝是内阁六部,内朝是司礼监锦衣卫等,不过在规模上明显的小很多。而地方机构,朱常洵明智的暂时没有去调整——还是以往的八个道,道下面的府县也维持了原样。 至于说官员的任命上,已经是太上太皇的万历对自己这个最喜欢的儿子还是不吝啬的:福国第一任长史是杨守勤,这是万历三十二年的状元,当年要不是他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或许就轮不到那一年的榜眼孙承宗去朱由栋那里做老师了。 “大王,这都是臣等的本份。这段时间,大王的足迹遍布我福国八道,春耕的时候更是撸起裤脚下田和当地百姓一起插秧,大王才是真的辛苦了。” “哈哈哈,寡人不过是作秀而已哪。我福国新建,长史既要操持国家这么多杂务,还要安抚原来的朝鲜官员,真真是辛苦。” 君臣互相吹捧一番后,朱常洵道:“最近原朝鲜军队的改编还算顺利吧?” “基本无碍,大王,大明在今上改革前,边军的生活很苦,很多老弱都不能温饱,装备什么的也是数十年难得一换。但是原来朝鲜的士兵,其日子过得比大明以前的边军还要糟糕。所以,大王从周国、唐国购入大量大米,让这些士兵吃饱后,他们对大王感激不尽,发誓绝对效忠。个别李姓宵小的挑唆,根本起不了作用。” “是啊,大王。”朱常洵的大伴,新任福国司礼监掌印太监张通以及福国锦衣卫指挥使,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也在旁边道:“锦衣卫最近几个月破获了十三起原朝鲜王族、两班贵族们准备发动叛乱或者对大王进行暗杀的案子。都是在刚刚有了点苗头的时候就被士兵、百姓向锦衣卫举报了。可以说,大王把土地分给百姓,抓住了农民的心。废除两班制,推行全民皆可参加科举,抓住了中下级士人的心。补发俸禄,足衣足食,抓住了士兵的心。些许宵小,已经不足虑也。” “哈哈哈~”很是爽朗的大笑一阵后,朱常洵道:“哎呀,寡人以前可是在洛阳被圈养的肥猪啊,这咋然来到此地独当一面,就真的面面俱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吗?长史,大伴,舅舅,你们总是对寡人说好话,寡人可是越来越心慌啊。” “大王,说到问题,我福国也是不少的。目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有两点。” “长史请讲。” “第一,钱。大王,臣不该问大王到底从洛阳带了多少钱过来。但是我福国建国九月,大王迄今已经投进去八百七十多万银元,国家财政近乎每月亏损一百万。而大王又说了今年全福国免税,明年农税三十税一,商税十税一。后年才会恢复到十五税一和五税一。臣按照大王的这个方略估算了一下,我福国要做到收支平衡,起码还得亏上半年甚至九个月,不知这剩下的六百多万银元,从哪里来?” “啧!”说到钱,朱常洵的脑袋也疼起来。 以前的福藩还是有钱的,当初他就藩洛阳的时候,万历出于补偿心理,给了他大量的田地和赏赐。 但是,福藩毕竟是新藩,不像唐藩、周藩那样有十数代财富的积累。换句话说,他缺乏底蕴。所以,真要朱常洵自己一次性掏个一千万银元出来,他是拿不出来的。 这次到朝鲜半岛就国,朱常洵把福王府里所有的奇珍异宝、门面店铺、王府下的各种厂房全都变卖了(王田自动收归国有),再把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抽回来,就算这样也只有四五百万。然后再加上郑贵妃倾尽全力支持,朱常洵来朝鲜就国的时候,总共也就带了一千万银元。结果,九个月之后,这钱就要见底了。 “那个,长史啊,我福国什么时候能够秋收啊?” “大王,我福国南北纵横三千里,各地秋收时间差异较大。南方有些地方秋收都已经完成了,但北方估计还有一些时日才会开始。不过大王,就算是秋收了,因为您在汉江口登陆的时候,就已经说了今年免税。所以,秋收之后,百姓的赈济或许可以停下来,但是,士兵的口粮不能省,我们还是得继续向周国、唐国购买粮食。” “哼!周世子和唐世子两个奸商!据闻他们在国内,以六石粮食一块银元的价格收购粮食,转手卖给我们就是三石粮食一块银元,足足赚了一倍不说,还要我们自己承担运输......偏偏这两个家伙辈分还比寡人高,寡人......嘿!气死寡人了。” “大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么。周国、唐国分到了好地方,据闻那里的土地普遍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自然粮食便宜。如我福国,一年只能收一季不说,北方的平安道和黄海道还只能种植小麦......两国在农业上不可同日而语。加之现在大明本土以及东边的桂国,都在大量购入粮食,这周、唐二国坐地起价,我们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罢了罢了,钱嘛,寡人再厚着脸皮去找太上太皇要。不,是借,这个以后要还的。总之呢,长史,该有的赈济不能停。这十万士兵还得暂时养着。当然,我福国现在通过黄册清查,全国也不过一千万带点的人口。加之后方就是大明本土,海对面又是桂国。所以养十万大军实在是太浪费了。等黄册清查完毕后,想办法安排部分士兵复员,到时候兵部和户部要拿出一个方案来。总之,寡人觉得,国内留个三万常备军就足够了。” “是,臣领命。大王,接下来还有一个事情要赶紧做。” “何事?” “大王,大明本土最近六大报连篇累牍的在对理学进行攻击,皇上的心思到底如何已经很明显了,我福国也应该尽快表态,否则,若是让唐、周、桂走在了我们前面,只怕会引起皇上的不快。” “啊!长史这个事情提醒的是!寡人疏忽了。” 可以说,虽然刚刚做一个实权国王不过九个月,但到底是长期处于一个国家的顶端。所以朱常洵对朱由栋的种种举措,其实看得很清楚。 在朱常洵看来,朱由栋最近半年在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大动作,其实根本追求的就四条。其一,将权利义务对等揉进国民的核心价值观里。其二,纠正“德治”,提倡“法治”。其三,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彻底废掉“天人感应”。其四,在第三条的基础上,提倡科学。 对第一条,朱常洵不反对:这一条对皇帝、国王的要求,无非是国民对君主效忠,君主保护国民而已——这本来就是大明皇族一直在做的事情。几百年来,皇帝拼了命的抑制土地兼并,不就是在保护百姓么? 实际上,提出这一条的根本目的,是用来给官员划线:从今以后,你们不是牧民之官,而是享用了民脂民膏为民服务的公仆! 先要有了这一条,然后才能整顿吏治。 如何整顿吏治呢?以法代德。朱常洵在六大报连篇累牍的报导中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六大报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有,但很明显,官方是在推崇法家的一些思想,以及西方,尤其是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对这一点,朱常洵那是举双手赞成:福王殿下早年在国本之争中,被东林党的那群开口道德,闭口圣人的伪君子给彻底搞坏了胃口。他非常清楚:皇帝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儒家,也不是要彻底的否定道德在国家体系中的作用。相反,皇帝只是要把道德的标准降下来,让大家在日常中能够相对容易的做到。而不是像既往那样,把道德标准无限提高,最后把全国人民都逼成伪君子。 至于说孔府的问题,朱常洵当然知道,这一家子就是目前大明最大的伪君子,所以必须打倒。打倒了孔府这个标杆,才能真正有效的履行皇帝的这两条。 而在打倒全国最大的伪君子后,“天人感应”学说自然就可以废了。 对这个,朱常洵也是支持的。早年福王殿下读书,就看到唐代的名相姚崇旗帜鲜明的采用很多具体措施消灭蝗虫,结果他这么做了后,在当时就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被群臣攻击。到了北宋,苏轼更是写诗嘲讽姚崇,说蝗灾起来后,重要的不是灭蝗而是修德——朱常洵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瞬间就对苏轼的形象破灭了。 最近这些年,大明雄霸东亚,东亚各国人员交流往来频繁。福王殿下早就知道,如日本这样的国家,一天到晚没事就地震。那要是讲天人感应,这个国家就没法正常运转了。如暹罗这样的国家,一年就是雨季和旱季,按照天人感应,四季不分,是国有灾殃啊。可是人家那地方水稻一年三熟,哪里有灾殃了? 在天人感应这个枷锁被打破后,士大夫们用来钳制皇帝最大的手段就没有了。同理,各王国的士人们也无法以此来钳制国王了。朱常洵当然也支持。 至于最后一个,提倡科学。福王殿下更是举双手赞成:目前大明本土因为蒸汽机尚未全面推广,工业革命对国家农业的伤害还不明显。在有美洲高产作物支持下,只要不遭受大的灾荒,全国粮食总体还是够的,所以大明本土目前使用蜀藩培育出来的新稻还只是缓步推进。但是对于福王殿下治理下的福国来说,他们已经在今年春天就把新稻种种植在了汉江两岸,取得了大丰收。更准备明年在福国八道全面推广新稻种——福王殿下对科学也是极感兴趣的。 “寡人明白了,那就麻烦长史的状元之才,写就雄文一篇,待寡人审定后,发表在《汉江日报》上,表明我福国的态度。” “是,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