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取得信任的方法(中)
见到老妪已经带人过来了,姜榆罔这边也招呼着在各个房间里休息的情报部人员,打起精神来装好行商的样子。 为了方便交易,他让人把所有的货物都带到到了自己所在的屋子里,一筐筐竹篓沿着墙摆成一排。而这一排竹篓里各色各样的食物也着实给了进来的村民们不小的冲击。 相比安白在之前的交易里提供的一些山鸡之类的东西,竹篓里堆满的干粮和肉干充满了冲击感,一些人如果不是看着姜榆罔几人也不像是好惹的角色,怕不是已经动身上来抢了。 “阿奶,这是我们带来的所有的粮食了,请你们也把带来的香料和旧铁器拿出来吧,这里还是由安白和这位小哥,”姜榆罔一指阿天:“负责具体的交易。” “好好,”老妪瞧这竹筐里的粮食,笑着连连点头,然后又不禁上下打量了一番姜榆罔,他一米八出头的个子在现代只能说不矮,但是到了明代的麓川山林里却是极为少见的高个子,再加上健硕的身材,整个人显得颇为雄壮。 老妪几次看这人在一行人中说话举止颇有分量,连之前自己最熟悉的阿白在他前面都不怎么讲话,想来这人的身份不一般,于是她朝安白问道:“阿白,这位是你什么人啊?” 安白也是机灵,听到老妪这么问,连忙看了姜榆罔一眼,姜榆罔则是报以严肃的目光,安白微一点头,朝老妪介绍道:“这位是我们几个行商里的大哥,也就算是我们的头人。” “怪不得这么有气势,”老妪一听安白这么说,对姜榆罔的敬意又多了几分,在她眼中,安白本就是纵横山林间,不惧野兽强人的能人了,这种能人的头领那就更厉害非凡,赞赏道:“想来有你大哥这般身量在侧,也没人敢欺侮你们。” 阿天在一旁听着,则是努力忍住笑。她心目中的姜榆罔是智略远强于武力的,和李小旗一众真正的莽汉相比,姜榆罔更像是个书生,到了这老妪嘴里,姜榆罔因为健壮结实,反倒更像个打手。 姜榆罔则是无奈摇摇头,他一方面懒得亲自过问实际的交易,另一方面,他对于这里香料和金属对于粮食的兑换价格,自己也没有多少概念。 其实其他人也必有多少概念,但是他们此次前来本质上也不是要从交易中牟利,而只是通过表面的交易,实际上给南桑寨的村民们分发粮食,让村民对自己一行人产生好感,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罢了。 所以到底要用这些粮食换得多少东西反倒是其次,主要在于彼此之间的交流,无论村民们能给出多少,自己这边的粮食都要尽可能地给出去到村民。 姜榆罔安然坐在房间一角的竹椅上,看着安白和阿天和村民们的一桩桩交易,其他情报部的成员则在一旁帮忙。他这些天来观察这些人做事的模样,心里也是颇为满意,这些人虽然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一个个都是行事机灵,为人稳重,都是可造之才。 他又把目光从情报部的成员身上移开,开始观察起来了进来买粮食的村民们,这些人是他们一行人前来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行为不过是为了和他们加深交流的形式罢了。 在这些面色不算健康,看上去饱受饥饿折磨的村民身上来回打量之后,他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居然有一个个子矮小的小女孩,看上去不过五六岁年纪的样子,也背着小竹篓,学着大人的样子来向他们买粮食。 这可就有点意思了,按现在的情况来看,麓川军在山寨中无节制的征粮,以至于村民必须以各种方式掩藏粮食,从姜榆罔他们这里买粮也是秘密的行为。 但是居然有个小女孩也过来买粮,还是年纪如此之小的孩子,姜榆罔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没有家中长辈,而这长辈是处于何种状况,竟然让这么小的孩子来买粮,如果孩子一个不小心,把买粮的事情在外暴露了,这不是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于是他忍不住走上前去向站在一边,一副满足的样子看着村民邻里们买到粮食的老妪问道:“阿奶,怎么还有这么小的孩子过来买粮食?不怕小孩子不小心,把这里有粮食的事情暴露出去吗?” 老妪听到姜榆罔的疑问,也是缓缓叹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孩子的爹生了热病,卧床不能起,现在全靠喜儿照顾他。” “热病?”姜榆罔只觉得忽然间,好像混做一团乱麻的村寨事务开始慢慢变得条理起来,他的脑子开始飞速转动——古代村寨具备天生的排外性,他们这种生人就算提供了最要紧的粮食,但说白了还是卖完了粮食就该走人的身份,难以真正走进村民中间。 但,医生这个身份就不一样了,如果是为了治病的话,他们势必要更深入地走进村民身边,同村民们距离绝不是眼下的这种疏离的交易,而是具备更真挚的交流。 人在同医生讨论病情的时候,是最少说谎的,治病救人堪称是最高效的交流方式,纵观历史上无数宗教,例如张角的黄巾军,圣经中耶稣的能力,都是通过治病救人的方式来不断获得大众的的真正信任与认可。 他之所以让陈子羽坐上了情报部总理事的职位,除了他受过的教育最好,书读的最多之外,还有就是这人自幼随卫所的医师学习医术,这让他天然具备对于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古代大众的权威。 姜榆罔本来还在想如何能在这寨子里多留些时日,不断思考来寻找借口,眼下机会确是要送到脸前来了——以治病救人为理由留在寨中,这是最合理,也最不留痕迹的方式,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与村民们的关系,如果能治好村民的病,彼此的信任之情将会上一个台阶。 南桑寨中的村民对于行商不无戒备,姜榆罔为了行商身份的合理性,也不能直接送粮来博取村民好感,只能选择交易的方式。而这样一来,村民对于姜榆罔并无太多感激之情,认为粮食无论怎么讲还是自己的香料和铁器换来的。 以姜榆罔这一阵子的观察来看,村民们与其说是感激他们这些所谓“行商”,怕是对于喊他们来买粮的老妪的感激要更多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