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返1977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章 走穴

第一百五十章 走穴

    有人留恋大锅饭,就有人痛恨大锅饭。

    因为这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的方式,在给予人们安心保障的同时,也会严重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实上这种制度仅仅只适合两种人。

    一种是没有更多要求,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的本分人。

    他们只知道知足常乐,老老实实干活。

    甘心被领导,也愿意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

    而另一种就是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人。

    他们是当前这种体制下,所滋生的最大害虫。

    只会偷奸耍滑,滥竽充数地吸大家伙的血。

    所以和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样,一些个人能力既出色,又不甘心把命运交于别人之手的社会精英,便免不了率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寻求突破桎梏的可能。

    毫无疑问,文艺圈儿就是这种分配矛盾最先爆发的阵地。

    像洪衍武就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对刘晓芩的好意,他保住几位内地女星尊严的慷慨之举。

    竟成为了刘晓芩迈出人生中至关重要一步的重大契机和导火索。

    敢情这两个月以来,他所提供的伙食实在是太好了些。

    为了这件事儿,庞师傅专门抽调了一个白案师傅,一个红案师傅,在外景地附近租用了几间民房驻扎下来。

    并且把厨具也运了过去,搞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厨房。

    由于食材都是每天早上在当地自由市场现买的、

    蔬菜、肉食、禽蛋不仅特别的新鲜,价钱还便宜。

    所以每日一个人五块钱的标准管两顿饭,简直太富裕了。四十人可就是二百块呢。

    再加上洪衍武早有吩咐,对几位女演员要区别对待,特殊照顾。

    两位大师傅呢,也因为跟人家合了影,得了签名,对几位女演员很是承情。

    于是不同于普通工作人员,给刘晓芩她们三个“咸丰的后妃”,每顿开饭就整上一桌五荤四素的“花九件”来,饭后还有西瓜、绿豆汤、杏仁豆腐这样的消暑佳品。

    真是把这几位女演员当真正的皇太后伺候上了。

    想想看,在当年花六十四万就能复制圆明园外景的年代。

    就这伙食标准,“港怂儿”们骑着马也赶不上啊。

    而且别忘了,这还是正经京城“口子”活儿,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这么一来,不但再无内地人羡慕香港人,反倒惹得李韩祥和梁嘉辉在内地这边蹭了好几顿饭。

    那不用说,刘晓芩是面子、里子都享受到了。

    这种得意的感受,和原本历史中,她如同乞丐一样跟香港同行要饭遭拒的屈辱,因饥饿而泪流满面的滋味一比,那当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坏事变了好事,可因此产生最终效果,却同原有历史走向如出一辙。

    因为欲望也和怨愤一样,同样可以转化为促使人行动的动力。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好日子一旦过久了,再过苦日子可就加倍难受了。

    九月上旬,剧组一杀青,香港人一撤,两位师傅也收拾家什回了“大食堂”。

    刘晓芩她们自然也从外景地回归了各自的单位。

    这样没了每天的酒宴伺候的荣耀,又恢复到了过去一样,每日靠大食堂的粗茶淡饭过活,可就让刘晓芩有点心理失衡了。

    因为食髓知味啊,上山容易下山难。白水萝卜和白斩鸡岂能是一回事?

    另外也别忘了,在这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除了富起来的个体户外,国人当时的收入都很低。

    即使是红透半边天的影视明星,也仅仅是外表风光。

    实事求是的来讲,像刘晓芩她们真正的生活其实寒酸得很。

    平日演出得挤公共汽车,演出补助仅有两元一场,甚至就连演出服,京城都得靠她们自己想办法。

    所以每逢出差,她们往往要面临买不起衣服,住不起宾馆,吃不起饭的窘境。

    为此,一向以来无数的应酬、活动邀请,刘晓芩统统都是抗拒态度。

    但有的活动偏偏她还拒绝不了,比如说要参加京影代表团出访日本这样的政治任务。

    结果就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整个代表团里,拿一件演戏用旧旗袍充当服装的她,成了聚光灯下最尴尬的一个人。

    原来那件旗袍胸间被虫子蛀了一个洞,下摆还有另一个洞,旗袍开衩的地方也撕裂了。

    最后刘晓芩全靠急智,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才蒙混过关的。

    把胸前的洞用一朵红花缀在上面挡住,开衩的地方打了个结,提上皮包就看不见了。

    下摆的洞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这件事结束之后,刘晓芩羞愤、沮丧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在香港上映,大获成功。

    新的荣耀才将她从低落的心情里解救出来。

    可惜她才高兴没几天,来京参加庆功会的陈烨又深深的刺激了她一把。

    原来陈烨打算辞职去美国,去外面好寻找新的生活。

    一开始刘晓芩还很不理解,想劝陈烨留下来,说你刚红,趁着成了大明星,有了名气应该多拍几部电影才是。

    没想到陈烨却问她,“什么明星?名气又有什么用?我没有房子住,工资只有47元,你能为我解决吗?”

    这让刘晓芩当时就没话了。

    是啊,这样寒酸的明星又算得了什么明星呢?

    一想到聚光灯后面全是破旧不堪和忍饥挨饿的寒酸,连她自己都想哭一鼻子了。

    再看看人家个体户,这仨字儿说出去名声是不大好听,可人家腰里横啊。

    人家能不重样地给她送包席,用钱来维护她的体面。

    人家能为了在《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里安插几个镜头,就给李导演开出了十万八万的价钱。

    虽然没拍成,可这样的手笔,就连香港人也不能小觑吧。

    听说《夕照街》还是靠了人家的赞助,才没让演员受罪呢。

    哎,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她要是这样有钱那该多好啊?不是为了吃好的、喝好的,关键是能维持住应有的自尊。

    可以名副其实地做一个真正的明星,不用再带着心虚和自卑,胆战心惊的站在聚光灯下……

    就这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遵照着必然的客观规律和冥冥指引,历史不走样的出现了。

    刘晓芩在遭遇两个邯郸人高价演出邀请后,这次竟然连犹豫都没有,就跟着人家赶赴邯郸,完成了她第一次“走穴表演”。

    当她带着三千六百块演出报酬在一周之后回京后,已经从心理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转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因为缺乏合同和商业经验,被欺诈的情况仍旧如原有轨迹一样不可避免。

    但在经历几次波折后,她却比原有历史中更坚强、更快的成长起来。

    进化成了一个凭个人信誉组织、引领“走穴小分队”联系对外演出的“穴头”。

    由于人品、号召力、节目质量、演出态度,得到了合作过的演员们每一个人的公认,演员们都以扑克牌里的至尊牌称呼刘晓芩,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大猫”。

    然而在刘晓芩自己的心里,这一切的起源,恰恰是因为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那最后两个月的包席所启发的。

    让她明白了,钱不光只是钱,还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与自信心。

    所以日后在做节目或是自传里,一个“个体户朋友”,成了她的救星和指路明灯,被她反复提及。

    这一点,当是洪衍武始料未及,也让他哭笑不得的。

    不过最幸运的是,历史尽管兜了个圈子最终总算回到了原地。

    这才没让洪衍武这只小蝴蝶煽动的风,把陈培斯的经典作品淹没。

    因为洪衍武根本不会知道,其实在1984年春晚上诞生的经典小品《吃面条》,竟然也是陈培斯为了一场一百块的报酬,跟着刘晓芩在沈阳“走穴”的产物。

    正是因为这个小品在东北爆红,反响强烈。

    导致同去的演员们为了顺利演出,都不得不把这个艺考小品给变成压轴节目。

    像这样的名声在后来传到了春晚导演黄鹤的耳中,共和国的观众们才会有幸看到如此经典的节目,才会就此引发延续至今的小品热。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儿,否则共和国春晚的历史和整个小品节目的历史,恐怕真的得改写了。

    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额外提一句。

    因为特别有意思的是,洪衍武造成的影响其实也不小。

    那就是陈培斯这次表演的搭档可不是那个眉眼厚重的“老茂”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去沈阳的演出,陈培斯是带着“红叶”一起去的,自然这位眉目清秀的“剧务”就把这位当红男明星给顶了。

    于是陈培斯原本的老搭档并未像历史原有那样与之携手合作,成为了延续几十年的搭档和朋友。

    这位红透半边天的“牧马人”沈阳之行表演的节目,变成了普通的诗朗诵。

    这样历史便出现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偏差。

    “红叶”这个本不应该出名的普通人,甚至不应该出现在文艺圈里的人。

    注定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变得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