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长进
等到洪衍武把杨卫帆和陈培斯这两边的事儿,都一一扶上了正轨,时间也就到了八月下旬了。 要说这段时间以来,别看洪衍武除了每天伺候“张大勺”,就顾杨卫帆和陈培斯这两头了,没怎么伸手管其他的事儿。 可无论是他自己的买卖,还是服务公司的经营情况,居然都挺不错的。 像长城和故宫门前的旅游商品,由于目前在旅游旺季之内,如今的“龙口村”也能保证相对充足产品供给了。 这两处买卖,在“菜刀”和“三蹦子”一丝不苟的认真经营下,那真是红火极了。 每天两处的销售额加在一起至少是过万。 如果算上外汇券的额外红利的话,一个月,洪衍武就能从中得到十五六万的净利。 新增加的“人和车厂”和东华门夜市新买卖也是一样。 别看眼下才不过十二辆三轮车投入运营,可老外对这个旅游项目真是喜爱啊。 每天白天故宫北门,晚上去东华门夜市,都能产生一车难求,排队等车的现象。 二十个小伙子轮着蹬车,压根就没什么休息的工夫。 在“大勇”管理有方,和“小媳妇儿”、“小奶酪”和安杰洛配合默契之下。 一个月下来,怎么也能给洪衍武净挣五万。 夜市情况同样良好,什么东西似乎一到了这里格外好卖。 基本上从六点开摊儿到收摊儿几个小时,就跟打仗一样。 烤肉串的买卖加上庞师傅他们的利润分成,妥妥的给洪衍武带来了六万收益。 这么粗粗一算,就因为有了这两项新业务的扩充。 洪衍武在旅游业上产生的经济效益,竟然已经后来者居上,超过了服装批发业务,以及西单、王府井、高第街的摊位租金总和了。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再加上过去一向占大头的服装业务的收益。 八月份洪衍武现金收入超过四十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这是又实现了一个十万元跨度的飞跃啊。 而就这,还没算上洪衍武通过“小百子”、“顺子”和“淘气儿”,继续囤积好酒的潜在收入呢。 服务公司这块儿呢,一样的欣欣向荣。 因为拥有了合理的规章制度,且能顺利实行。 不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都挺高,水清在管理上也不用操太多心。 大家都是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即可。 于是在这种良性的工作状态下,商店、主食厨房、乒乓球案、周末露天电影场。 各处的利润和服务质量都开始变得稳固。 口碑也就越来越好,名气越传越大,客人越来越多。 当然,要论最挣钱的买卖,毋庸置疑还是“冰河时代”这个露天音乐茶座。 正常情况下,每日客人爆满,单日流水过六千是很正常的事儿。 七月、八月,加起来总共给服务公司挣了二十二万五的净利润,绝对的妥妥的“印钞机”一台啊。 洪衍武还真的没忘了答应水清的事儿,已经帮她联系了报班儿学车本的事儿。 并托人打听皇冠的价钱和购买渠道了。 而说到这儿,就必须得夸夸朱震凡和段刚他们俩了。 这俩小子的性情完全不一样,一个心细,一个善张罗。 如今能抛开心结,精诚合作,实在是取长补短,配合默契。 即便是“冰河时代”每天晚上都人满为患,经常有喝多了的。 在两人通力合作下,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特别是8月6日,京城突降大暴雨,降雨达264毫米的这天,更必须给他们记上一大功。 因为这两个人见雨大得惊人,在好不容易迎来的休息日里,都不约而跑到了厂里,找厂里的电工帮忙把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做了拆除处理。 就是因为他们这份责任人呢,在随后接连数天继续暴雨,并伴有大风、冰雹的恶劣天气里,这些东西才能分毫无损的保留下来。 否则损失不可避免。 更不可能在天气转好后,及时恢复营业。 至于餐厅这一块,基建科的施工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设备也已经到位,厨具更是现成的。 只剩下装修的细节还在抠斥。 现在唯一亏欠的只是人手,和具体的菜单了。 只要人员一到位,菜单一定好,就能立马开张营业。 总之,方方面面都显得那么顺当,那么让人舒坦。 以至于洪衍武这猛然手里一没了事儿,停下来观望一下,都觉得自己似乎太走运了一点。 因为说实话,他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局面搞这么大了。 连他自己当初也没想过,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逮着什么赚钱做什么,偏偏还样样都做成了。 别看今天他的产业构成复杂的要命,可不少买卖居然于无形中相辅相通,竟然隐隐呈现出一种产业布局的气象。 所以他因此产生的最大的感触,除了恍若梦中的惊喜以外,那就是似乎把握到了一种真正可以把企业做大的要诀,或是说根本原理。 这个东西,可绝不是他上一世在房地产公司里,天天听过去的老板权鹏飞和高鸣琢磨的阴谋诡计和投机钻营。 也不是他见过的那些高学历的“成功人士”,倍加推崇的那些西方的现代化管理理论。 他通过自身实践突然领悟到的,产生强烈共鸣的,其实倒是我国本土最传统的经营哲学。 也就是他的父亲常常跟他说的那句“和气生财”。 可别小看了这句话。 记得一段相声里有一段唱词,“买卖要靠和气生财,不分穷富一样看待……像你这样的买卖怎能不发财?” 这唱词里的“和气生财”,提倡的只是“和气待人”服务态度,也是大家对这个词最普遍的理解。 但这种解释太过简单,在洪衍武当下看来,这个看似普通的词儿,真正含义远不止局限于此。 “和气生财”其实是应当解释为一个优秀的商家,要努力让全方位的关系达到和谐与平衡才对。 没错,商家要赚钱,首先就得让顾客满意。 顾客要的是什么?无非价廉,物美,感受好罢了。 这遵循的,可以归纳为等价交换原则。 可同样的,商家要赚钱,也得让下属和职工满意才行。 那下属和职工要的又是什么? 不过是尊重,前程,收入高而已。 这就得遵循利益一致原则了。 而洪衍武自我审视自身,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恰恰就在于处理好了这最关键的两处关系上。 对顾客,他让人慷慨解囊,靠得是商品的稀缺性和童叟无欺的价钱。 对下属和职工,他使其勤奋工作,靠得是相对公平的分配准则和看得见的实惠。 而正是借此达到了一种买卖双方,内外两面的平衡。 他的买卖和工作,才能始终保持稳定向上、高速发展的经营态势,齐齐步入良性循环。假如两者缺其一,那就等于瘸着一条腿走路了。 不是顾客怨声载道,那就是内部掉链子、拆台。 又怎么可能把买卖干好?绝对是焦头烂额,四处漏风。 坦白而言,其实洪衍武自知,他做的也称不上完美,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但正因为他做的比同年代大多数人都好,瑕疵也就被自动掩盖、弥补了。 比如说吧,顾客即使感到价钱偏高,但会因商品的稀缺和服务态度容忍。 与此同理,职工们即使发现工作制度出现了漏洞。 可因为个人私利与公利的一致性,出于对工作的珍惜,不但没人会抱怨,去钻空子。 反倒会主动提醒,甚至自觉自愿弥补漏洞。 这才是洪衍武能抽出身去做他所关注的事儿,当了这么久甩手大爷,各方各面也没出篓子的关键原因。 而建立在这个认识上,洪衍武再顺带延伸一下这种理论的应用。 也就进而看得更远,想的更全了。 因为商业里牵扯到的关系也不止顾客和职工,还有供货的服务商呢,还有经济的借贷方和担保方呢,还有市场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呢,还有足以影响企业名声的媒体们呢。 这些关系依然重要,同样足以影响到企业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最理想的处理方式,肯定也是要追求一个“和”字的。 说白了,重要的就是“团结”二字。 也就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要知道,这些关系的存在是不会有所改变的。 但阻力与助力对调,可是里外里的双倍差距啊。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你的企业存在是有益的,是好事,各方各面都能从中获益。 这个企业才能得到顺畅的发展。 由此完全可以总结出一个准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眼睛不能只盯着利润看。 无论是擅长未雨绸缪,还是懂得亡羊补牢。 企业管理者最大的义务和责任,其实就是怎么样让各方各面的关系维持和谐,达到平衡才对。 真的实现了这个目的,压根不用着急去赚钱,钱就会自己跑到你的兜里的。 难怪李福说洪家从不散人,给伙计的待遇那么好。 难怪洪家留有祖训,童叟无欺,名声第一,永远不做霸盘,要多行善举。 难怪他的父亲常说,“万年基业要靠心。心有多大,买卖就有多大。” 难怪权鹏飞和高鸣信奉“商道随政道”,永远把“权势”捧在第一位。 天天嚷嚷着,“你认识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想认识谁,以及谁认识你”。 这就统统解释得通了。 因为这些表面上看着哪儿也不挨哪儿,可实际上却都囊括在了同一个道理之下。 那就是商业的利益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种关系的平衡。 也只有这种平衡,才能造就出最伟大的企业。 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发展停滞,甚至开始走下坡路了。 那不用问,肯定就是哪一处关系失衡了,缺了“和气”。 那么懂得这一点,只要按照这个思路逐一审查,去找矛盾丛生、怨言最多的地方。 也就不难找到病根儿,药到病除了。 这样的认知,似乎比前一段时间,他只把洪家的商业准则单纯的理解为“即使是普通买卖,也要想方设法使得顾客成瘾,有依赖性”更全面,更完善了。 洪衍武因此隐隐有了一种初窥门径的感受。 他觉得自己如今认识到了这一层次,才好像才在经商上刚刚入门。 而他也由此总结出了一句属于自己独到经验。 那就是“做买卖其实就是琢磨人的,把人琢磨透了,买卖也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