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盛世黑手在线阅读 - 第六十四章 没有良田,但有良种

第六十四章 没有良田,但有良种

    听着李承乾的话,李世民颔首说:“他便是那样的人。”似乎是挺赞同他对杨皓的评价。

    “他从小入了道门,又从小在域外游历,对我大唐淡漠些也属正常。”

    不过李世民想说的,不是这些:“方才他在说如何验证骗术时,你觉得如何?”

    “孩儿觉得,他虽自称没读多少书,但见识却颇为可观。”李承乾想了想说。“别的不说。只看他能将骗术解说的深入浅出,便是目不识丁的,也能听明白。就知道他其实心有沟壑。”

    李世民再度颔首说:“你说的不错。那也是一种能耐。”

    顿了顿,他又说:“他用残疾之人做事,你又如何看?”

    李承乾犹豫着说:“孩儿认为,他如此做也可算是人尽其用。他请来那些人之前,定然也是看着他们可用,才愿意留下。其中恐怕也有善心。”

    李世民笑说:“人尽其用,乃是为君者驭下之道。他用残疾之人,虽不足一笑,却也有可取之处。他有一句话说的颇有道理:没有无用之人,只有不知道用人的人。你是太子,应当多多思考。”

    “是,孩儿记下了。”

    李世民又说:“方才他提到修建水坝拦河蓄水,以备旱灾。这事你又有何看法?”

    这已经是涉及到国家大事了。

    李承乾目前还在读书阶段,还没到参与朝政的时候。

    这会李世民的考校,让他心里慌乱:“孩儿觉得……孩儿认为,他说也算中肯。”

    李世民看他一眼,说:“他说的确实中肯。虽未提出具体如何建水坝,却考虑得颇为周全。你要记住,治国之道便是要周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治大国如烹小鲜,万事急切不得。庙算周全,方可行事。”

    又举例说:“前朝炀帝,好大喜功,过于急切,枉顾世间平衡。才导致天下动荡。此乃前车之鉴,当谨之戒之。”

    这是一个皇帝在教太子,李承乾在马车内起身行礼:“是,儿臣谢父皇教导。”

    “嗯。你坐下。”李世民犹豫了一下,说。

    “那杨皓读书不多,却也有几分见地。日后,你休沐了,也可去找他说说话。

    “他到底是在域外游历过,或可让你增长几分见闻。

    “不过,你是太子,当区分优劣,不能兼收并蓄。须知道:三人行,择善而习之。”

    “是,孩儿遵命。”

    李世民嗯了一声,就没再说话。

    他也是犹豫了很久,才决定让李承乾与杨皓往来的。

    当然,前提是杨皓对儿子学习有帮助。

    刚才杨皓一些话,对一个正在学习的孩子而言,还是很正面的。

    而且从密探报的信息,也可以看出杨皓不是迂腐之人,暂时也不像那种心怀叵测的人。

    可以说,除了身份低下之外,这样的人,还是值得偶尔往来的。

    至于杨皓的学识,他完全是忽略了。

    太子有他的大儒教导,不用杨皓操心。

    他让儿子跟杨皓交往,一个原因是他觉得杨皓的见闻,能开阔李承乾的眼界。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儿子出了皇宫后,确实开朗了一些。

    想起皇后说这个儿子不开朗。现在看来,确实是如此。

    既然这样,就让他偶尔出宫散散心也好。

    五丰村,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

    ……

    李世民父子走后,杨皓考虑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将山坡上的树都砍了。

    既然李郎君说朝廷会有应对,那他也不用再担心那些负面影响。况且,就算他不砍树,以后关中的气候也会越来越差。

    天,日渐一日暖和。

    终于到了通知下来的春耕开耕的日子。

    春耕是大事,连经常外出治学不着家的杨明,也特地赶回来帮杨柏德打理。

    早上起床,天还有些冷。不过春耕不能能到天完全暖和了才开始。

    现在工作效率低,而且每家每户的田地也多。如果真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着吃屎吧。

    这一大早的起床,呵气成烟。但杨皓还是了吃一些点心就来到了地头。

    地头里,长工们已经牵着牛在等着了。

    结果杨明赶了过来:“六郎,六郎,且慢些开犁。”

    “大兄,你也这么早?”

    杨明喘了一口气,说:“你走得真快……父亲让我来与你说。要等到吉时才能开犁。”

    “那岂不是要浪费半日?”

    “哪里就是浪费了?”杨明只当他刚回国,不懂规矩。“春耕开犁之日,圣人与皇后亲自劝耕。这都是算好了时辰的。而且村里也要拜祭天地,”

    “哦,明白了。”

    反正就是要等李世民体验了春耕的仪式感之后,他们才能动。

    那他来这么早,是为了吃西北风啊?

    他朝长工们说:“时辰还早。大伙儿再回去歇息一会。等时辰差不多了再过来。”

    长工们说笑着应命,又赶着牛,扛着犁回去了。

    杨明看着长工们赶走的四十多头牛,又想到家里的,不由跟感慨说:“有这么多牛,今年春耕可就轻松多了。”

    杨皓还有八十七头耕牛。自己留了四十头,其余的全部借给杨柏德用。

    那也是没办法。

    家里田地多,分给他四百多亩之后,还有一千三百多亩,大多在外村。可是家里加起来才只有六头牛。

    如果没有足够的牲畜,现在地里又干又硬。如果纯靠着人拉犁,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将那么多田地犁完?

    春耕开始后,杨皓只有杨柏德分给他的四百多亩田地要犁。至于其余的,还没开荒。

    四十头牛,这会用的是直辕力,最好是用两头牛一起拉。四百多亩地,应该五六天就能犁好。

    那还是因为他那些田地,已经被井水浸过一次。要不然可能更费时间。

    两兄弟往家走。

    杨明还在感慨:“以往请长工做工,人请得多,工钱也给得多,还要好吃招呼着。

    “忙碌大半个月才能堪堪将地翻完。今年有你那些牛,只需要请往年三分之一的人手,十几天应该就翻完。”

    杨皓说:“那犁好像不是很好用。看着就是不好转动的。”

    直辕犁太长,沉重而且难以控制。如果地太硬的话,牛不一定愿意走。甚至需要专门有人拉牛,后面的人拉犁。不然无法同时兼顾牛和犁。

    “我们家的,已经是最好的犁了。”

    杨皓只能说:好吧。

    其实空间里倒是有曲辕犁,只不过是用钢做的犁架。

    那不好拿出来用。太妖孽。

    之前他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等注意到了,也已经来不及了。

    他毕竟不是念工科的,看着刚构造的犁,也不容易将它转换成木制的。

    其实他也是农村里出来的,老家里还有犁。只不过也是钢制。至于木制的犁,他只在网络上见过照片。

    木制的曲辕犁,似乎要比钢制更长,也更复杂。

    他对那张图片的印象已经很模糊,现在还在重新考虑清楚了,才能让曲辕犁的功能完全复制出来。

    推不推广还是另外一回事。做出来了,他那些田地的耕种效率,也能提高些。

    他可看不惯一张犁就要两个人控制。

    他又想到一件事:“对了,家里的麦种准备好了?”

    “家里留着足够的麦种。你可是没有准备?”

    杨皓怎么可能没准备?

    他太有准备了:“我带回来的货物中有些麦种。是极西地方带回来的。那种麦,产量更高,出苗率似乎也更高些?”

    “当真有好麦种?你有多少?”

    杨皓算了一下自己和家里的田亩,又算了一下自己还留着的货物。说:“大概有三千来斤,一亩用上二十二三斤就差不多了。”

    唐斤近乎市斤的一斤二两,而唐亩大约相当市亩的八分。

    那良种的发芽率大概75%左右,比现在普遍的60%,要好不少。

    这么一算一唐亩播种二十唐斤的量种。已经很足够了。

    现在杨皓的田地,都是中田、下田,产出可想而知。不过有这种空间里稍稍改良过的良种,种出来的产量应该能好看一些。